个人资料
教育经历2019–2024 上海交通大学工业工程与管理系 博士 工作经历2025–至今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准聘副教授 个人简介孙兆辉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准聘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人工智能、智能人因工程和具身人机交互,在交通人因工效学(自动驾驶、民用航空、低空飞行)、个人健康信息学(认知与精神类疾病的早期筛查与临床后康复)、智能产品服务用户体验(旅游与出行体验、互联网与消费体验、混合现实与游戏体验)、群智协同与创新(具身机器人、大模型与智能体、人机交互与协作、人机共智创新)等“心理学+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开展跨学科研究工作,近五年在IEEE T-ITS、IEEE T-II、IEEE T-CSS等IEEE系列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4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热点论文,1篇论文获IEEE T-ASE最佳应用论文奖、1篇论文被遴选为IEEE J-BHI亮点论文。受邀担任智能人因工程领域多个重要学术会议副主席/领域主席,担任人工智能、智能人因工程和具身人机交互领域超过20本顶级期刊/10个重要学术会议审稿人。
研究工作已取得的三项代表性成果: 1. 生理数据驱动的交通人因工效学 立足智能交通环境下的交通安全需求,深入探索了生理数据驱动的交通人因工效学研究范式。已开展的研究工作解析了交通移动场景独特的人-机-环特点,构建了人-机-环多源信息融合分析模型,开发了面向生理参数融合的智能方法,揭示了驾驶行为活动过程中的人为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驾驶风险规避策略,为智能交通系统下的人因工效优化提供了理论支撑与技术路径支持。 2. 仿生与人因混合启发的智驾安全关键技术 为提升智能汽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建立了仿生机理与人因工程协同的智驾安全框架。已开展的研究工作将生物运动冲突规避机制和生物视觉感知范式引入智驾辅助系统,通过结合人类的视觉注意力机制,为智能汽车的驾驶安全提供了一种基于仿生与人因混合启发的高效自动化紧急避险技术解决方案。 3. 脑活动分析驱动的智能个人健康信息学 为提升认知、精神以及情绪等相关疾病的诊断可靠性,在考虑医生对智能辅助诊断系统的实际使用需求基础上,构建了端到端脑活动分析框架。已开展的研究工作通过结合演化规划技术与深度神经网络方法,开发了免参数调试的脑信号分析方法。提出的脑信号分析方法考虑了患者间的脑活动差异,支持一人一诊,为患者脑活动的个体化分析和诊断提供了技术支持。
实验室:个人信息学系统实验室(Personal Informatics System Lab) https://pis-lab.github.io/ 实验室常年在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具备2025年招生资格),也欢迎其他学院、其他学校的老师和同学到实验室访问交流或合作! 社会兼职ACM CSCW 2024, 2025 副主席 ACM AutomotiveUI 2024, 2025 副主席 ACM IMX 2025 副主席 IJCNN 2025 领域主席 研究方向- 交通人因工效学 - 个人健康信息学 - 智能产品服务用户体验 - 群智协同与创新方法 招生与培养本实验室致力于以最高水准培养具有超学科思维、冒险精神、创新能力、实践技术的“心理学+人工智能”交叉学科复合人才,常年招收对技术创造新价值感兴趣的本科生/研究生,期待未来10-20年有志成为服务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青年科学家/工程师加入。 如果您希望在本实验室攻读学位,请了解本实验室的优缺点: Cons: (1)您可能需要在我的指导下“痛苦地”学习人工智能、人因工程和人机交互等领域的相关知识; (2)您不仅需要主导各类研究实验,还需要为研究开发各类人工智能模型/算法; (3)通用人工智能并不是我的研究重点,计算机学科定义的高水平论文发表渠道不是我追求的目标; (4)我不是心理学科班出身; (5)我的研究生名额十分有限。 Pros: (1)我有不少关于“心理学+人工智能”的有趣idea; (2)我可以保障您获得一个独立的课题 ,并尽我所能支持您独立开展研究工作; (3)我有很多优秀的研究合作者,有利于您做出有影响力的工作; (4)在努力的前提下,本实验室的毕业生均可取得不错的研究产出; (5)人工智能发展渐近后半场,通用人工智能正向产业实际落地应用转化,“心理学+人工智能”大有可为,毕业生前景广阔。
本实验室欢迎心理学、工业工程、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技术、自动化、机器人、管理科学与工程、数据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数学等相关背景的同学加入。
致研究生- 如果您考虑联系我,请在联系前询问自己是否对“心理学+人工智能”交叉学科具有强烈兴趣并充满热情。本实验室以最高水准培养研究生,要求研究生自我驱动主导研究课题推进,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若您在联系我之前,阅读过人工智能、人因工程和人机交互相关领域重要会议/期刊上的一些论文就最好不过了,包括但不限于:ACM CHI、ACM CSCW、ACM UIST、ACM UbiComp、ACM AutoUI、ACM IMX、IEEE T-ITS、IEEE T-IV、TRF、IEEE J-BHI、IEEE T-CSS、IEEE T-CBB、IEEE T-HMS、IEEE T-AFFC、IEEE T-BME、IEEE T-CDS、IEEE T-MI、ACM TOCHI、IJHCS。
致本科生- 如果您考虑联系我,我也希望您独立开展研究项目。我和实验室的学长学姐会帮助您快速上手,但请不要期待实验室为您将准备一切事项准备就绪。我们会将您作为少年合作者对待,您必须积极沟通,主动提出想法,努力学习,热情工作,推动研究项目,发表属于您自己的第一篇研究论文。强烈建议计划联系我的同学参与(或旁听几次)我讲授的课程,从课程中了解我、了解我的研究方向、了解我对学生的期待,并与我交谈。我们欢迎您与本实验室保持长期合作,也欢迎您在正式确定合作实验室之前到本实验室轮转,也欢迎您选择本实验室开展本科毕业论文。若您希望到本实验室访问,请尝试和您同样感兴趣的同学商定一起来访(最好3人以上),并发邮件与我预约时间。
致访问学生/学者- 如果您考虑联系我,请将您的研究计划连同简历发送至我的邮箱(研究生或博士后应将邮件抄送至您的导师/合作导师)。您需要在邮件中注明您到访本实验室的理由,以及您可以为本实验室提供哪些独特的智力或技能贡献。若您为高年级研究生或者博士后,您应当在邮件中与我分享截止目前您最引以为豪的研究成果(参考我对自己代表性成果的总结)。您的论文发表列表并不是我感兴趣的内容,我对您具体的工作/成果更为感兴趣,包括但不限于:学术理论贡献、实践贡献、开发的软件/小程序/游戏、设计的产品、开源的数据集、运营的自媒体。 开授课程计划开设: - 人工智能导论(本科生) - 机器学习(本科生) - 智能人因工程(研究生) - 高阶健康信息学(研究生) 科研项目学术成果2018年至今累计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包含IEEE Trans系列论文29篇、IEEE Journal系列论文3篇。4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热点论文,1篇论文获IEEE T-ASE最佳应用论文奖、1篇论文被遴选为IEEE J-BHI亮点论文,Google学术引用数超1000次,H指数17(截至2025年4月)。 具体可参见: https://scholar.google.com/citations?user=G0LNpsQAAAAJ&hl=en 荣誉及奖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