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像

曾凡林

副教授

教育学部      

个人资料

  • 部门: 教育学部
  • 毕业院校: 华东师范大学
  • 学位: 博士
  • 学历: 博士研究生
  • 邮编: 200062
  • 联系电话: 62232270
  • 传真: (021)62220996
  • 电子邮箱: flzeng@spe.ecnu.edu.cn
  • 办公地址: 田家炳教育书院704G室
  • 通讯地址: 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200062)

教育经历

1992.7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本科,特殊教育专业,学士学位

1998.7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硕士研究生,基础心理学专业(临床心理学方向),硕士学位

2017.6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博士研究生,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92.7-1997.9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1997.7-      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系

   


个人简介

曾凡林,博士,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华东师范大学心理测量研究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育学学士、临床心理学方向硕士、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1992年在华东师大心理系任教,1997年任教于特殊教育系。研究方向包括临床心理学、心理测量与特殊儿童评估、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儿童发展-照料-政策、家庭教育等。致力于跨学科和跨部门合作,推动儿童发展、评估、教育和干预领域的知识生成、转换和应用,承担40余项研究课题,发表论文和研究报告共70余篇,编著10余本。近30年的儿童青少年研究和实践指导经验、复杂心理问题的识别、评估和干预、特殊教育领域的专业心理咨询经验。近30年的儿童发展、教育、福利、政策和家庭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指导经验。近年关注新兴技术(增强现实、体感互动、人工智能)在发育障碍儿童认知功能评估、诊断和干预中的应用。

社会兼职

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孤残儿童救助工作委员会顾问

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

2008北京残奥会志愿者培训特聘专家

上海市青少年研究会理事

中国心理卫生学会特殊儿童心理卫生分会常务理事

残疾人事业研究会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上海市第六届和第七届社会科学界代表大会代表

上海东方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

研究方向

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心理测量与特殊儿童评估,儿童临床心理学,儿童发展-照料-公共政策

招生与培养

开授课程

发展心理学、教育听力学、普通心理学、异常心理学、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心理与教育


科研项目

2010年以后的部分项目:


Half the Sky、美国匹兹堡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横向合作项目半边天基金会蓝天计划质量评估计划2011-2013),本人为课题共同负责人。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委托项目,“2010年上海市特殊教育发展年度报告,本人为课题负责人。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委托项目,“2011年上海市特殊教育发展年度报告,本人为课题负责人。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委托项目,“2012年上海市特殊教育发展年度报告,本人为课题负责人。

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应用于心理疾患防治的社区心理健康宣教干预示范2010)(杨广学,曾凡林)。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委托项目,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网站建设2010-2013),本人为共同负责人。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特殊教育支持保障体系研究2015-2017),课题负责人方俊明教授,本人负责五个子课题之一特殊教育的社会支持研究

央数文化有限公司委托项目,三维互动学习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2014-2015),本人为课题负责人。

上海惟伴金融服务有限公司委托项目,小微借款人的心理和人格特征风险评估及分析2014-2017),本人为课题负责人。

半边天基金会横向合作项目半边天基金会全国儿童福利机构培训项目评估(2017-2018),本人为课题负责人。

内蒙古锡林浩特市特殊教育学校横向合作项目特殊教育学校全面育人体系研究2020-2022),本人为课题负责人。

上海市IV类高峰学科建设项目——智能教育(项目年度预算2000万元),研究任务六自闭症及其他神经发育障碍儿童早期智能诊断和干预2022-2026)。

参与2021-2025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融合教育推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项目”, (项目负责人:邓猛,汪海萍)。


学术成果

1.    曾凡林,汤盛钦.言语的语言特征和听力障碍儿童的看话训练.特殊儿童与师资研究.1994(1)30-33.

2.    曾凡林,汤盛钦.听力残疾儿童看话训练的内容和方法.浙江特教通讯.1995(1)19-22.

3.    金哲等主编.现代能力导向.重庆出版社.1994,曾凡林撰写心理能力部分.

4.    朴永馨主编.特殊教育大辞典.华夏出版社.1995,撰写汤盛钦分主编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教育”.

5.    邵瑞珍,张人杰主编.中学教育大百科全书(教育心理学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等.1994年,撰写特殊教育条目.

6.    曾凡林,蔡飙著.健康心理发展能力.上海文化出版社,1996.

7.    曾凡林等.单亲儿童的自尊、生活满意度及其对策研究.99`中日专家二十一世纪儿童心理健康展望研讨会论文.199911.

8.    鲁容芳,曾凡林,李彦林.家庭寄养:上海市孤残儿童养育的新模式.99`中日专家二十一世纪儿童心理健康展望研讨会论文.199911.

9.    汤盛钦,曾凡林,刘春玲主编.教育听力学(上海市普通高校·重点教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0.《世界科学文化悬案大观》心理学部分编委(楼培敏,王国荣主编).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

11.张福娟,曾凡林.残障儿童家庭教育环境研究.心理科学.2000(1).

12.Zeng FanlinFoster Care of the Handicapped OrphansCan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Be Substituted? Presented at The The XVITH Biennial Meetings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Behaioural DevelopmentBeijing CHINA

13.曾凡林,昝飞.依恋与孤残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2000年孤残儿童照料与家庭寄养研讨会论文,上海,20007

14.于素红,曾凡林等.三种教育安置模式对轻度弱智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上海教育科研,2001(1)22-25

15.昝飞,曾凡林.孤残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心理行为问题与寄养.中国特殊教育,2001(2)45-48.

16.徐婉敏,曾凡林等.初级职技学生成因分析及教育对策.中学教育,2001(5)27-29.

17.曾凡林,徐婉敏等.初级职业技术教育的探索与展望.中学教育,2001(5)30-32.

18.曾凡林,昝飞.家庭寄养与孤残儿童的适应能力发展.心理科学,2001(5)580-582.

19.曾凡林,张福娟,陈国鹏.父母参与儿童情绪与行为障碍矫正的案例研究.现代康复,200112):15-17

20.曾凡林译第4章,见郭秀艳等译.实验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1.鲁容芳,曾凡林,顾东辉.孤残儿童家庭寄养社会工作.第二届全国社会福利理论与政策研讨会,武汉,200112月.

22.曾凡林,张玮,张增修.31名行为问题学生的人格与智力测评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5)317-319.

23.曾凡林,鲁容芳,季玉华.寄养儿童特殊教育状况调查.中国特殊教育,20024):66-69

24.曾凡林,于素红,刘春玲.上海市特殊教育师资的需求及其对策.中国特殊教育,2003(1)7-10

25.(美)罗伯特·怀特著,陈红霞,曾凡林译.道德的动物.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6.曾凡林.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政策制定的基础.社会福利,2002(7)28-32

27.曾凡林(执笔).《儿童家庭寄养管理办法》调研总报告.社会福利,200310):14-21

28.章淼榕,陈国鹏,曾凡林.儿童创造性及其培养方案述评.心理科学,2003263):551-552

29.曾凡林.第六章,情绪发展.见:桑标主编,当代儿童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83-322.

30.曾凡林,戴巧云,汤盛钦,张文渊.观看电视暴力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1):35-37

31.曾凡林等.弃孤(残)儿童情感发育、评估与收养准备对策总报告.咨询报告,递交民政部中国收养中心,2004年.

32.曾凡林(执行主编).弃孤儿童情绪发展与收养准备(培训教材)和婴幼儿情绪发展与收养准备对策(培训光盘).中国收养中心,200410月.

33.方琼,曾凡林.护理工作的应激与应对研究.护理研究,2004188):1340-1342

34.于素红,曾凡林.三种不同教育安置模式中的轻度智力落后儿童人格特征的比较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4(4)18-21

35.曾凡林(执笔).《儿童家庭寄养管理暂行办法》评估总报告.咨询报告,递交民政部,20059月.

36.曾凡林.第三章,特殊儿童个案研究的过程和方法.见:张福娟,江琴娣主编,特殊儿童个案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58-72.

37.曾凡林.第七章,听觉障碍儿童的教育.见:方俊明主编,特殊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52-199.

38.曾凡林. 儿童心理发展研究对公共政策的贡献(C. 第十届中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集摘要,2015

39.曾凡林. 寄养弃孤儿童的家庭教育及指导. 见:史秋琴主编. 城市变迁与家庭教育. 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162-178.

40.刘庆芳,曾凡林.多动性障碍诊断问题的文献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1):10-14

41.曾凡林,陈奇.典型自闭症儿童认知-行为干预:1例分析.中国临床康复杂志,20061022):46-48

42.曾凡林. 上海市成年智障人士家庭需求调查. 中国特殊教育,20069):21-25.

43.曾凡林,何彩平,陈建军. 家长视野中的儿童参与状况调查. 青少年犯罪问题,20063):30-35.

44.曾凡林,马晓琴,周淼. 青少年视野中的儿童参与状况调查. 青少年犯罪问题,20065):25-30.

45.曾凡林,马晓琴,周淼. 青少年视野中的儿童参与状况调查.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 D421《青少年导刊》2007年第4期全文转载

46.马晓琴,曾凡林,陈建军. 儿童参与权和童年社会学. 当代青年研究,2006(11)47-51.

47.齐碧痕,曾凡林. 学习困难儿童干预策略1例报告. 中国组织工程与临床康复,2007, 11(39): 7820-7822, 7829.

48.曾凡林,卢凤,史秋琴. 青少年对上海市儿童参与现状的调查. 当代教育科学,2007(7) 40-41.

49.史秋琴主编,曾凡林,陈建军副主编. 儿童参与与公民意识. 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

50.陆颖主编,李宏,曾凡林副主编. 中国特殊教育与孤残儿童发展优秀论文集.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51.曾凡林. 弃孤儿童的教育权利保护与不利处境改善. 青少年犯罪问题,2008(1): 24-27.

52.曾凡林. 寄养孤残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方法. 社会福利,2008(2): 26-27.

53.曾凡林,宋克霞. 特殊儿童权利保护的比较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 青少年犯罪问题,2008(3): 42-47.

54.曾凡林,王霄,张晓昕. 上海市阳光之家智障人士生活质量调查. 中国特殊教育,2008(9)21-25

55.东方家庭丛书编委,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2007

56.曾凡林. 学生针对教师的极端校园暴力引发的教育反思. 青少年犯罪问题,2009(1): 70-74.

57.曾凡林. 孤残儿童发展的特殊需要与教育对策. 社会福利,2009(1): 30-31.

58.宁夏,曾凡林. 寄养孤残儿童发展迟缓的早期干预. 社会福利,2009(7): 19-20.

59.曾凡林. 孤残儿童常见的情绪与行为问题及干预对策. 社会福利,2009(10): 23-24

60.Robert B. McCallChristina J. GroarkJunlei Li,曾凡林. 儿童福利机构中的类家庭养育. 社会福利,2009(12):23-24.

61.Robert B. McCallChristina J. GroarkJunlei Li,曾凡林.儿童福利机构中的类家庭养育[J]. 中国社会报(全文转载),2013-06-17

62.曾凡林. 寄养孤残儿童成年安置问题与对策. 社会福利,2010(9)31-32

63.曾凡林,张远增. 创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儿童福利院. 社会福利,2010(2)

64.Luo, D., Chen, G., Zeng, F., Murray, B. Modeling working memory tasks on the item level. Intelligence, 2010, 38(1): 66-82

65.潘伟颖,徐光兴,曾凡林,郝兴昌. 道家认知疗法和穴位按摩改善企业员工工作倦怠的效果.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24(9): 711-715

66.张远增,曾凡林. 养老:一个社会自主的生产性问题. 社会福利,201010):

67.曾凡林主编. 家庭寄养与孤残儿童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68.曾凡林, 何彩平. 寄养孤残儿童的社区康复策略. 社会福利,2011(4)32-33.

69.曾凡林. 为孤残儿童创设儿童友好型的教育环境. 社会福利,2011(7)33-34.

70.陈瑾,曾凡林. 我国随班就读教育评价问题. 基础教育,2011(4)108-112118.

71.曾凡林主编. 社区助残(中级).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2.

72.魏国荣,曾凡林,赵聪敏主编. 残疾儿童康复抚育知识问答手册.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3.

73.杨婷婷,曾凡林. 自闭症儿童父母亲职压力的研究综述. 社会福利,20148):59-62,45

74.曾凡林主编. 社区助残(高级).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7. 即将出版

75.曾凡林等译.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Emotional and Behavior Disorder.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待出版

76.杨婷婷,曾凡林. 自闭症儿童父母亲职压力的研究综述. 社会福利,20148):59-62,45

77.Hilary A. Warner, Afton Kirk, Robert B. McCall, Junlei Li, Christina J. Groark, Fanlin Zeng. The Effects of a Supplementary Caregiver-Child Intervention for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in Chinese Institutions.  2015

78.Wen-Chi WangRobert B McCallJunlei LiChristina J GroarkFanlin ZengXiaolin Hu. Chinese collective foster care model: Description and evaluation. 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20151–17.

79.曾凡林. 上海市儿童机构寄养规范研究(咨询报告和政策提案). 提交上海市民政局,2016

80.曾凡林. 建构儿童照料实践与政策的理论模型. 社会福利,2017

81.张增修,卢凤,曾凡林(通讯作者). 让儿童成为儿童问题的研究者. 基础教育,20175

82.茅荣杰,汪作为,曾凡林,许鑫,吕桃,丁美珍,蒋利敏,杜亚松,禹顺英. 孤独症儿童语言表现与语境因素的关联性. 临床精神医学,2017275):289-292.

83.曾凡林. 中国儿童福利机构功能转型的几个焦点. 社会福利,20195

84.卢凤,曾凡林(通讯作者). 输入方式对学语前聋生语篇理解的影响:文本和测题类型的调节效应. 心理科学,2021,443):737-744

85.曾凡林等. 上海市精神障碍人士社区康复指标体系研究(研究报告). 提交上海市民政局,2021.

86.葛雯,张洁文,张麒,曾凡林,冯威,刘群. 群喉癌术后患者正念康复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2232(05)404-407.



指导硕士论文

何彩平(曾凡林).寄养儿童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M. 华东师范大学,2006

马晓琴(曾凡林).寄养儿童社会技能特点和影响因素研究(M. 华东师范大学,2006

刘庆芳(曾凡林).多动症与品行障碍儿童社会信息加工特点比较研究(M. 华东师范大学,2006

卢凤(曾凡林).聋生工作记忆与录像呈现条件下语言理解的关系(M. 华东师范大学,2007

齐碧痕(曾凡林).上海市辅读学校教师职业倦怠及其影响因素研究(M. 华东师范大学,2007

姚莉萍(曾凡林).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社会适应性发展研究(M. 华东师范大学,2008

张红(曾凡林).受艾滋病影响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研究(M. 华东师范大学,2008

张俊玲(曾凡林).高中聋生道德判断发展水平及内隐认知特点研究(M. 华东师范大学,2008

王霄(曾凡林).多动症儿童的自尊与社会适应性关系研究(M. 华东师范大学,2009

宋克霞(曾凡林).多动症儿童混合情绪理解能力和社会技能的发展特征研究(M. 华东师范大学,2009

高原(曾凡林).工读学生的情绪智力和内隐社会认知特点研究(M. 华东师范大学,2009

宁夏(曾凡林).奥尔夫音乐治疗对唐氏综合征儿童工作记忆及注意的影响研究(M. 华东师范大学,2010

唐麟杰(曾凡林). 智障人士社会融合指标体系研究 : 以上海市阳光之家为例(M. 华东师范大学, 2010

李铮(曾凡林).孤残儿童同伴交往与冲突解决策略的研究(M. 华东师范大学,2011

唐玉(曾凡林).保育员-儿童间的互动与孤残儿童发展的研究(M. 华东师范大学,2012

杨宇婧(曾凡林).社会福利院孤残儿童护理员职业倦怠及其影响因素研究(M. 华东师范大学,2012

余建伟(曾凡林).随班就读轻度智障学生师生互动关系研究(M. 华东师范大学,2013

刘文茂(曾凡林).教师对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态度及教学效能感研究(M. 华东师范大学,2013

ABDUL HAKEEM SASOLI(曾凡林). 巴基斯坦Balochistan省特殊教育服务研究(M. 华东师范大学,2013

胡芬(曾凡林). 基于反思教学的特殊教育课堂师生互动研究(M. 华东师范大学,2014

纪悦(曾凡林). 智力障碍儿童习得性失助研究(M. 华东师范大学,2014.

芦代祯(曾凡林). 合作与反思对培智学校新任教师课堂师生互动促进的研究(M. 华东师范大学,2015.

杨婷婷(曾凡林). 体感互动技术应用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评估的初步研究(M. 华东师范大学,2015.

付蕾(曾凡林). 基于体感互动技术的ADHD儿童执行功能研究(M. 华东师范大学,2017.

张新新(曾凡林). 发展障碍学生家庭的需求与学校支持研究:家长和教师的视角比较(M.华东师范大学,2017.

杨婉滢(曾凡林).上海初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2017.

赵萍(曾凡林). 脑瘫儿童送教上门个案研究:基于现场的质性研究(M. 华东师范大学,2017.

阳斌(曾凡林). 运用通用学习设计提高融合课堂教学效果的行动研究:以小学数学为例(M. 华东师范大学,2018.

赵彬岚(曾凡林). 课堂师生互动改进和自闭症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干预研究(M. 华东师范大学,2018.

李盼盼(曾凡林). 体感互动技术应用于智力障碍儿童执行功能评估的初步研究(M. 华东师范大学,2018.

高孟霞(曾凡林).绘画疗法应用于自闭症儿童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干预的研究(M. 华东师范大学,2018.

魏珍(曾凡林).增强现实技术应用于智力障碍儿童认知教学的研究(M. 华东师范大学,2018.

陈文(曾凡林). 特殊教育教师行动研究与专业发展的关系研究(M. 华东师范大学,2018

卢雅楠(曾凡林). 增强现实技术应用于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社会交往技能的教学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2019.

热娜古力·依沙木东(曾凡林). 培智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历程叙事研究(M. 华东师范大学,2019

罗舒航(曾凡林). 体感互动技术应用于轻度智力障碍儿童的工作记忆和加工速度评估(M. 华东师范大学,2020

李伟(曾凡林). 增强现实技术应用于学前听障儿童语言教学的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2020

梁寿雯(曾凡林). 增强现实技术应用于中度智力障碍儿童口语叙事能力教学的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2020

魏明景(曾凡林). 培智学校绘本阅读教学策略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2020

张玉凤(曾凡林).体感互动技术应用于ADHD儿童执行功能评估:fNIRS的初步研究M. 华东师范大学,2021

姜桂芳(曾凡林). 幼儿园教师识别和应对儿童问题行为策略的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2021

邵梦蝶(曾凡林). 生活化策略应用于培智学校生活数学教学的行动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2021

邢文迪(曾凡林). 教师对随班就读自闭症学生的期望与学业支持(M.华东师范大学,2022

赖启楚(曾凡林). 教师对自闭症学生角色形象认知的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2022

唐书琪(曾凡林). 小学融合课堂师生互动质量提升的行动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2022

李燕燕(曾凡林). 学前融合教育政策实践研究:以上海市为例(M.华东师范大学,2023

MELITA TIKOCA MALIMALI(曾凡林). 斐济中央大区中学生问题行为的成因研究——以苏瓦DAV学院为例(M.华东师范大学,2023

王纯纯(曾凡林). 融合教育教师信任问卷编制与初步应用(M.华东师范大学,2023

黄玉霞(曾凡林).特殊中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能力构成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2023






荣誉及奖励

200112月上海市教学奖课程建设三等奖

2001年华东师范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大奖赛三等奖

2001年上海市教育科研二等奖(第二获奖者)

2002年上海教育发展基金会申银万国奖教金一等奖

2006年上海市第三届家庭教育优秀成果三等奖(寄养弃孤残儿童的家庭教育及指导)

2006年上海市第三届家庭教育优秀成果三等奖(上海市儿童参与状况调查报告)

2010年,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颁发2006-2008年度上海市优秀社会科学工作者


10 访问

相关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