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教育经历2006年 上海外国语大学 文学博士 2000年 上海外国语大学 文学硕士 1997年 河南大学 文学学士 工作经历2024年8月-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2020年3月-2024年7月 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院长,“卓越百人”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0年3月-2020年2月 同济大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2017),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2010),教授(2012)、博士生导师(2013),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教授,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博士后, 个人简介耿纪永,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曾任北京交通大学“卓越百人”教授、博士生导师,语言与传播学院院长,同济大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教授,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博士后;获评上海市浦江人才等称号;兼任中国翻译协会理事、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分会常务理事、北京市英语专业联席会委员、北京市高校外语课程思政联盟常务理事、北京交通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编委、上海市外文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外国文学学会理事等。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英美文学、比较文学、美国诗歌、生态批评、翻译史和翻译理论研究等。 常年招聘博士后研究人员(详情见“招生与培养”栏)!欢迎报考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社会兼职兼任中国翻译协会理事、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分会常务理事、北京市英语专业联席会委员、北京市高校外语课程思政联盟常务理事、北京交通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编委、上海市外文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外国文学学会理事等。 研究方向英美文学、比较文学、美国诗歌、生态批评、翻译史和翻译理论研究 招生与培养欢迎申请博士后职位!欢迎报考文学、翻译学方向博士、硕士研究生! 现面向海内外博士生公开招聘全职博士后研究人员若干名,欢迎有志于从事外国语言文学学术研究的青年学者加入!(此招聘常年有效,有意者请联系jygeng@english.ecnu.edu.cn 或 jygeng@gmail.com)
任职条件 1、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水平,遵纪守法; 2、品学兼优,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和较强科研能力,能够独立完成博士后所需研究工作; 3、博士后申请人员须获得博士学位,时间一般不超过3年; 4、年龄一般在35周岁(含)以下,身心健康; 5、博士后在站期间原则上必须脱产,全职博士后档案及人事关系转入学校博士后。 薪酬待遇 1、华东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设全职学科博士后A类(博士毕业学校须为海内外知名高校或国内985高校,或者所属学科世界排名前300名或国内B+以上学科且不低于我校学科排名)和B类奖助计划。A类博士后薪酬享学校与招收单位4:1配套;B类博士后薪酬享学校与招收单位2:1配套。流动站将组织专家组评审,依据申请人学术实力确定奖助类型。 2、全职博士后在站期间,学校按照国家规定为其缴纳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同时,学校为全职博士后提供2万元安家补贴,进站后一次性发放。 3、全职博士后符合申报条件和优先推荐条件的可经学院推荐,学校审批后申请上海市“超级博士后计划”(年薪30万)。 4、全职博士后享受华东师范大学相应的工会待遇,住房、户口等其他方面根据华东师范大学相关政策执行。 5. 在职博士后无薪资,不享受学校相应工会待遇,可按国家规定申请各类博士后科研资助项目。 开授课程“英语诗歌”、“美国诗歌”、“现代美国诗歌”、“比较文学概论”、“当代美国诗歌研究”、“生态批评与美国生态诗研究”、“英美现代主义”、“英汉互译”、“中西翻译史”、“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等 科研项目主持的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 1.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世纪美国生态诗歌的中国渊源研究,在研 2.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20世纪欧美现代主义诗歌译介史论,已结项 3. 国家级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基于智能信息技术的外语教学改革与实践,已结项 4.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当代美国文学的寒山书写研究,在研 5.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禅与当代美国生态诗人的东方转向研究,已结项 6.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生态·禅宗·诗:美国诗人斯奈德研究,已结项 7.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现代主义缪斯在东方相遇,已结项 8. 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当代美国寒山诗研究,已结项 9. 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重点项目:中国禅与当代美国生态诗人的东方转向研究,已结项 学术成果主要论文: 1. 论美国汉诗英译的生态诗学传统:生成与意义,《中国翻译》2025年第2期(CSSCI,一作) 2. 生态诗人杰弗斯与中国佛道思想,《当代外国文学》2025年第2期(CSSCI,一作) 3. 从中国寒山诗到美国寒山诗——查尔斯·罗希特对寒山诗的移植与本土化,《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4期(AMI核心,独著) 4. 《认知生态诗学:一种新的抒情诗理论》评述,《认知诗学》2024年第2期(总第16辑)(AMI入库,一作) 5. 论伍尔夫《到灯塔去》中蛰伏的人类世生态危机,《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4年第5期(AMI扩展,一作) 6. 译介学的创立、贡献与对外传播,《外国语》2024年第6期(CSSCI,一作) 7. “Green Buddhism and W. S. Merwin’s Eco-poetry,” Kritika Kultura 44 (2024): 3-24. (A&HCI,一作) 8. “What can translation do for the endangered earth—An overview of ecocritical translation studies,” TRAMES28.1(2024): 37–51. (SSCI, A&HCI,通讯作者) 9.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国际传播的价值向度、叙事话语与实践指向,《生态文明研究》2024年第3期(CSSCI,一作) 10. 建构以读者接受为中心的翻译文学史,《翻译史论丛》2024年第9辑(AMI入库,一作) 11. 威廉斯:本土·生态·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4-18,第8版(独著) 12. 《易经》英译本在海外的传播与接受效果研究,《中国文化研究》2024年第2期(CSSCI扩展,一作) 13. 为重塑世界文化格局贡献比较文学力量,《中国比较文学》2023年第4期(CSSCI,独著) 14. 从(后)现代到新保守主义:论郑敏新时期诗学与译诗的互动,《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23年第3期(CSSCI,独著) 15. “人类世”时代生态批评价值的新探索,《当代外国文学》2023年第3期(CSSCI,一作) 16. “Medio-translatology: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 Critical Arts: South-North Cultural and Media Studies 36.5-6 (2022)(SSCI, A&HCI,通讯作者) 17. “Translation of Charles Baudelaire in China from 1949 to 1976,” Medio-translatology: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 Singapore: Springer, 2022: 147-156(独著) 18. “A History of Publication and Traveling of English-translate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World Literature Studies 13.3 (2021). (A&HCI,通讯作者) 19. 翻译文学史研究中的方法论意识,《中国比较文学》2021年第1期(CSSCI,一作) 20. 《英语世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综论》评述,《国际汉学》2021年第3期(CSSCI,一作) 21. 王红公汉诗英译的生态批评,《中国文化研究》2021年第1期(CSSCI扩展,通讯作者,一作为本人博士生) 22. 论王红公汉诗英译的生态诗学建构,《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2021年春季号(CSSCI,一作) 23. “A Review of Translation and Modern China,” Target 32.3 (2020): 513-518.(SSCI, A&HCI,一作) 24. Translation through a Zen Mind: Sam Hamill’s Translation of Li Bai’s “Du Zuo Jing Ting Shan”,Journal of Global Buddhism 21 (2020): 117–121.(一作) 25. 新翻译理论何为?,《中国比较文学》2019年第2期(CSSCI,一作) 26. 方梦之译学思想再探,《上海翻译》2019年第6期(CSSCI,通讯作者,一作为本人博士生) 27.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的生态诗歌与道禅思想,《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2019年秋季号(CSSCI,一作) 28. 当代美国文学中的寒山与寒山诗,《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9年第2期(CSSCI,独著) 29. 论波德莱尔在1949-1976年间中国的译介,《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2018年秋季号(CSSCI,独著) 30. 论加里·斯奈德《当下》的诗学空间,《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2018年春季号(CSSCI,一作) 31. 论王红公的生态哲学与佛禅思想,《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年第1期(CSSCI,独著) 32. 诗学观念与翻译操纵:袁可嘉的“中国式现代主义”与叶芝译介,《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CSSCI扩展,一作) 33. 论W.S.默温的生态诗与佛禅,《外国文学研究》2012年第5期(A&HCI,CSSCI,一作) 34. 论斯奈德的生态区域主义与佛禅,《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年第4期(CSSCI,独著) 35. 远游的寒山:英译第一首寒山诗,《中国比较文学》2012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2012年第8期全文转载)(CSSCI,独著) 36. 论施蛰存的欧美现代派诗歌翻译,《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第4期(CSSCI,独著) 37. 中国禅与美国文学的新境界,《中国比较文学》2010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2011年第2期全文转载)(CSSCI,独著) 38. 从生态意识看20世纪美国自然诗的流变,《国外文学》2010年第2期(CSSCI,独著) 39. 《现代》、翻译与文学现代性,《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2期(CSSCI,独著) 40. 翻译与生态思想——重读斯奈德译寒山诗,《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1期(CSSCI,独著) 41. 陌生与熟悉之间:哈罗德·品特在中国,《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CSSCI,一作) 42. 道非道:美国垮掉派诗人与佛禅,《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CSSCI,独著) 43.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早期福克纳研究及其在中国,《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2期(CSSCI,独著) 44. 英美意象派诗歌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译介,《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1期(CSSCI,独著) 45. 欧美象征派诗歌翻译与3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创作,《中国比较文学》2001年第1期(CSSCI,独著) 46. 论罗伯特·勃莱诗歌中的生态共生与正义——兼谈其与道禅生态观的契合,《华东外语论坛》2017年(一作、获华东六省一市外语论坛优秀论文一等奖) 47. 为濒危的世界翻译:生态批评视域下斯奈德唐诗英译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当代外语研究》2018年第3期(独著) 48. 当代美国“寒山诗”的书写特征,《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5月21日(独著) 49. 当代美国生态诗人的东方转向,《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10月19日(独著) 50. 罗伯特·勃莱的深层意象与生态意识,《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6期(一作) 51. 文学翻译与文化过滤——论叶芝在现代中国的译介,《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年第2期(一作) 52. 失败的操控:袁可嘉20世纪60年代对英美现代派诗歌的译介,《东方翻译》2012年第3期(独著) 53. 从三种期刊看欧美象征主义诗歌在中国的早期译介,《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3期(独著) 54. 美国诗人斯奈德的禅学因缘,《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二作) 专著和编著: 1. 专著《中国20世纪欧美现代主义诗歌译介史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5年 2. 专著《生态诗歌与文化融合》,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年 3. 编著《美国缪斯:诗与诗论》,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6年 4. 参编《美国文学大辞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获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 5. 参编《美国文学辞典:作家与作品》,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荣誉及奖励上海市浦江人才(2015)、同济大学优秀青年教师(2005)、优秀骨干教师(2011)、隧道奖(2009;2016)、毕业论文优秀指导教师奖(2022)、华东六省一市外语论坛优秀论文一等奖、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会优秀论文三等奖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