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像

朱志荣

中国语言文学系      

个人资料

  • 部门: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 毕业院校:
  • 学位:
  • 学历:
  • 邮编:
  • 联系电话: 13671795206
  • 传真:
  • 电子邮箱: suzhouzhuzhirong@163.com
  • 办公地址: 闵行文史楼4321
  • 通讯地址: 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500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教育经历

1979 年9月— 1983 年7月,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文学士。

1987 年9月— 1990 年7月,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美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导师王明居、汪裕雄教授),文学硕士学位。

1992 年9月— 1995 年7 月,复旦大学中文系,文艺美学博士研究生毕业(导师蒋孔阳教授),文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90年—1992年,在安徽师范大学任教,讲师。

1995年8月—2006年12月,在苏州大学文学院任教,讲师、副教授(1998年起)、教授(2003年起,同时为博士生导师)。

其中,1995年12月—1997年12月从事现代通俗文学艺术论方面的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为范伯群教授。

2007年2月至今,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其中,2001年2月—2002年2月,在韩国作为交换教授任教一年。

2010年7月—2011年6月,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作为Freeman访问学者。

2017年7月-12月,在德国科隆大学高访6个月。


个人简介

朱志荣,男, 1961 年 2 月 2 日生,安徽天长人,复旦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美学与艺术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中国美学研究》主编,兼任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2016年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曾在韩国全北大学作为交换教授任教一年2001.2-2002.2),曾经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作为Freeman访问学者一学年2010.7-2021.6在德国科隆大学高访半年(2017.7—2017.12)

        先后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学术月刊》、《复旦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部分论文曾经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先后出版过《中国艺术哲学》《康德美学思想研究》《中国审美理论》《中国文学导论》《西方文论史》《夏商周美学思想研究》《中国现代通俗文学艺术论》《日常生活中的美学》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研究方法论《中西美学之间》(论文集)中国古代文论与文学经典阐释》(论文集)、以及两人合著的《从实践美学到实践存在论美学》《蒋孔阳评传》等,另出版过长篇小说《大学教授》,参与《第三空间》等书的翻译,主编过“中国门类艺术史”丛书(“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山西教育出版社中国审美意识通史》八卷本等。


社会兼职

中华美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

研究方向

文艺美学;中国美学史;西方文论与美学

招生与培养

开授课程

本科生课程:西方文论,中国古代文论,美学概论,中国美学史等。

研究生课程:文艺美学专题,西方文论专题,《沧浪诗话》研究,中国美学专题,现象学美学专题,中国艺术哲学,治学方法等。


科研项目

1.202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审美意象的历史发展及其理论建构研究21&ZD067),首席专家。

2.2021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审美意象创构论》(21BZW005

3.2021年主持上海市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委托项目《十四五中国文学学科调研》(2021WDY012)。

4.2016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华美学与艺术精神的理论与实践”(16ZD02),首席专家。

5.主持“中国审美意识通史”(八卷本),2011年中国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1AZD052),已结项,良好。

6.主持“中国史前审美意识研究”,获得2009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号09BZX063),已结项,优秀。

        7.主持“中国史前艺术的审美特征”项目,2008年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资助(项目号2008BWY005)。

        8.主持“夏商周美学思想研究”项目, 2004 年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项目号04BZX060) ,2007年结项。

        9“中国现代通俗文学艺术论”1996年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20批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


学术成果

主要著作

1.《中国艺术哲学》,独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康德美学思想研究》,独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2004台北秀威2011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3.《中国审美理论》,独著,敦煌文艺出版社1997,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4.《中国文学导论》独著,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中国文学艺术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5.《西方文论史》,独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017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商代审美意识研究》,独著,人民出版社2002

7.《夏商周美学思想研究》,独著,人民出版社2009

8.《中国现代通俗文学艺术论》,独著,上海三联书店2009

9.《从实践美学到实践存在论美学》,两人合著,本人第一作者,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

10.《中西美学之间》(论文集),独著,上海三联书店2006

11.《日常生活中的美学》,独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12.《蒋孔阳评传》,两人合著,本人第一作者上海远东出版社2012

13.《中国古代文论与文学经典阐释》(论文集),独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14.《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研究方法论》,独著,安徽教育出版社2022


    专著外文版:

1. 《中国艺术哲学》(1).德文版(中华外译)LIT2020;(2).英文版Routledge2022;(3).韩文版韩国东国大学出版社(中华外译)2017;(4).俄文版(中华外译)俄罗斯东方文学出版社;(5).法文版阿尔马丹出版社待出版(2021年中华外译)

2. 《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美学》(1).英文版Springer。


    翻译著作

《第三空间》(与陆扬等合译,本人译近 10 万字)


    参编辞典

《中国美学范畴辞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版

《美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20年版。


    本人著作书评

1 .《艺术·生命·哲学——简评中国艺术哲学》,李祥林,《江海学刊》 1998.3

2 .《一部系统研究康德美学思想的力作——评康德美学思想研究》,李玉平,《苏州大学学报》 1998.4

3 .《开阔视野中的康德美学》,钱雯《文汇读书周报 1999.3.13

4 .《探询康德的美学心路——读朱志荣的〈康德美学思想研究〉》,汪裕雄,《江淮论坛》 1999.6

5 .《康德美学研究的新创获——读〈康德美学思想研究〉》,江守义,《人民政协报》 1999 年 4 月 14 日 。

6 .《中国文学艺术的文化整合——评〈中国文学艺术论〉》,叶帮义,《中国图书评论 2001 年第 3 期。

7 .《探询中国文学艺术的底牌——读〈中国文学艺术论〉》,薛玉坤,《太原日报》 2001 年 5 月 7 日 。

8 .《读〈中国文学艺术论〉》,刘锋杰,《苏州大学学报》 2002 、 2

9 .《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阐释——评朱志荣〈中国文学艺术论〉》,张勇,《新闻出版交流》, 2003.3

10 .《依于本源而居者——评朱志荣〈商代审美意识研究〉》朱军,《美与时代》 2004 年第 2 期下。

11 .《追踪华夏美学的源头——评〈商代审美意识研究〉》,《学术界》 2004 年第 5 期。

12 .《华夏美学的源头回溯——评朱志荣〈商代审美意识研究〉》,《东方丛刊》 2004 年第 2 期。

13 .《评朱志荣〈中国审美理论〉》,《文艺报》 2005 年 4 月。

14 . 《返本开新,其功渐著——读朱志荣教授的〈中国审美理论〉》《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05 年第 5 期。

15 .《评朱志荣的〈中国审美理论〉》,高海燕、莫先武 《江海学刊》 2006 年第 1 期。

16 .《全球视野下中国审美理论建设的新成果——评朱志荣〈中国审美理论〉》《苏州大学学报》 2006 年第 2 期。


     论文:先后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学术月刊》等刊物发表论文近200篇,部分论文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1.《中国古典美学的和谐观》,《文艺理论研究1987.1

2.《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中国古典艺术生命的生成观》,《文艺理论研究》1989.3

3.《中国美学的时空观》,《文艺研究》1990.1

4.《中国艺术的节奏韵律观》,《学术界》1989.6 (《新华文摘》等刊物摘要)

5.《谈“清空”》,《学语文》1989.6

6.《儒道禅美育思想谈片》,《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0.3

7.《论审美心态》,《安徽师大学报》1992.1(中华美学学会第二届优秀青年美学论文奖)

8.《论艺术作品的道》,《江海学刊》1992.5 (《新华文摘》1993年第2期重点转载)

9.《孔子的人生境界观》,《中国哲学史季刊》1993.1

10.《风骨:从生命意识的角度看》,《宝鸡师院学报》1993.1

11.《模糊美学》,《文艺研究》1993.4

12.《论审美心态的历史发展》,《安徽师大学报》1994.3

13.《柏拉图灵感论述评》,《辽宁大学学报1994.4 (人大复《外国哲学史》 1994、8转载)

14.《论康德批判时期的美学与其思想体系的关系》,《复旦学报》1995.1

15.《康德的天才学说》,《安徽师大学报》1996.1

16.《康德美学方法论》,《江淮论坛》1996.3

17.《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研究之我见》,《通俗文学评论》 1996.4

18.《审美裂变的逻辑复制》,《文艺研究》1996.5

19.《论康德审美判断的无利害感思想》,《外国美学》第13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20.《论中国文学和文学的发展观》,《江淮论坛》1997.1

21.《中国艺术的趣味论》,《文艺理论研究》1997.2

22.《康德的艺术特征论》,《苏州大学学报》1997.2

23.《现代通俗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学的关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7.1

24.《审美对象的自然境界》,《安徽师大学报》1997.4

25.《中国艺术的本体结构》,《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18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26.《康德审美判断的共通感问题》,《外国美学》第14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27.《康德的崇高学说》,《中国雅俗文学》第一辑,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8.《文学的多元格局与21世纪世界文学》,《江淮论坛》1998.2

29.《伯克美学思想新论》,《外国美学》第17辑商务印书馆1999.12

30.《中国古代的雅俗文学关系论》,《学术界》1999.5

31.《论汉字的文学精神》,《甘肃教育学院学报》2000.1

32.《中国文学的作家风格论》,《美学与艺术评论》第五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3.《中国文学的地域风格论》,《苏州大学学报》2000.3

34.《王明居模糊美学思想述评》,《学术界》2000.4

35.《康德的艺术份类学说》,《外国美学》第18辑,商务印书馆2000年12月版

36.《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言意关系新论》,《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第19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7.《论但丁的俗语观》,《外国文学研究2001年第3期

38.《审美意识变迁的基本特征》,《学术月刊》2001年第12期(《光明日报》摘要)

39.《论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史识问题》,《江海学刊》2001年第5期

40.《宗白华美学思想的贡献》,《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41.《中国文字起源论》,韩国《中国人文科学》第22辑,2001年8月

42.《曹操对乐府诗的贡献》,韩国《中国人文科学》第23辑,2001年12月

43.《论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当代性》,《文艺理论研究》2002.2

44.《甲骨文书法的审美特征》,《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5

45.《中国古代文学鉴赏知音论》,《文学评论》2002.6

46.《平心论“美是典型说”》,《马列文论研究》第13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版

47.《商代青铜器纹饰的审美特征》,《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3.1(人大复印《造型艺术》2003年第3期)

48.《化性起伪怡情养性——美育的基本功能》,《成都大学学报2003.1

49.《商代审美意识的基本特征》,《苏州大学学报》2003.1

50.《甲骨文字形的审美特征》,《东方丛刊》2003.1

51.《论康德审美的四个契机理论及二、四契机的关系》,《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3.1

52.《商代陶器纹饰的审美特征》,《学术界》2003.2

53.《论曹丕的文章不朽观》,韩国《人文科学研究》2003年8月,第26集

54.《论蒋孔阳先生的多层累的突创说》,《学术月刊》2003.12(人大复印《美学》)

55.《2001—2002年王国维美学思想研究状况》,《中国美学年鉴2002》,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6.《商代玉器的审美特征》,《泰山学院学报2004.1

57.《论康德宗教思想与美学的关系》,《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1(人大复《外国哲学》2004年第6期)

58.《商代审美意识历史变迁的特征》,《美与时代》2004.2

59.《论康德批判时期与前批判时期美学思想的关系》,《江海学刊》2004.4

60.《论日常生活的审美现象与审美本质》,《文艺争鸣》2004.5

61.《电子媒介必然会推动文学的发展》,《求是学刊》2004.5

62.《论喜剧性》,《上海戏剧》2004.12

63.《美学中国化的先驱:宗白华》,《插图本苏州文学通史》第四册,第六编第十章第四节,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版

64.《中国美学的“天人合一”观》,《西北师大学报2005年第2期

65.《论审美意象的创构过程》,《苏州大学学报》2005.3

66.《实践论美学的发展历程》,《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5.3

67.《论审美关系的本质》,《新余高专学报2005.3

68.《论马克思实践美学观的价值》,《广东社会科学2005.4

69.《论审美活动的特征》,《上海文化》2005.4

70.《论艺术的审美特征》,《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

71.《河姆渡器物的审美特征》,《浙江社会科学2006.6

72.《通俗文学与新文学关系论》,《上海文化》2007.1

73.《马家窑彩陶的审美特征》,《西北师大学报》2007.1

74.《尊重中国美学史的本来面目》,《文艺争鸣》2007.1

75.《论红山文化中玉器的审美特征》,《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1

76.《实践美学发展的必要性问题》,《河北学刊》2007.1

77.《论庄子的美学思想》,《滁州学院学报2007.1

78.《论孟子的美学思想》《新余高专学报》2007.1

79.《论现代通俗文学作家对通俗文学的看法》《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1

80.《庙底沟彩陶的审美特征》《江南大学学报》2007.1

81.《中国美学史研究的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统一》《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7.1

82.《崧泽玉器的审美特征》《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2(2)

83.《关于苏州市人才发展的现状与对策》《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7.1(3)

84.《东周青铜器的审美特征》《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7.2(2)

85.《西周玉器的审美特征》《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7、5

86.《西周青铜器的审美特征》《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4

87.《论气质之美》《美与时代》(学术版)2007.9

88.《西周陶器的审美特征》《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7.4

89.《先秦诸子散文的审美特征》《中文自学指导2007.4

90.《论新干大洋洲商代青铜器的审美特征》《江西社会科学2007.7

91.《论中国传统文学研究的审美尺度》《文学评论》2007.5

92.《论江西诗派对严羽〈沧浪诗话〉的影响》《文艺理论研究》2007.5

93.《论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现代性》,《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6

94.《朱光潜前期美学方法论》,《安徽大学学报2008.5

95.《龙山文化陶器的审美特征》,《广东社会科学》2008.3

96.《论朱立元的实践存在论美学观》,《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8.3

97.《论实践美学发展的必然性》,《湖北大学学报2008.3

98.《作为学术研究的阅读》,《学术界》 2008.4

99.《论〈沧浪诗话〉的理论体系》,《学术月刊》2009.2

100.《再论〈沧浪诗话〉的理论体系》,《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9.6

101.《蒋孔阳的实践创造论美学》,《郑州大学学报》2009.2

102.《论半坡陶器的审美特征》,《陜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2

103.《论荀子的美学思想》,《社会科学家》2009.4

104.《论〈考工记〉的美学思想》,《西北大学学报》2009.5

105.《论夏代玉器的审美特征》,《学术研究》2009.3

106.《夏代青铜器的审美特征》,《东岳论丛》2009.9

107.《东周金文书法的审美特征》,《艺术百家》2009.6

108.《中国美学史中的审美意识史研究》,《郑州大学学报》2010.5

109.《论杜夫海纳美学中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0.5

110.《王国维美学方法论》,《贵州社会科学2010.9

111.《滕固美学研究方法论》,《文艺研究》2010.9

112.《论蒋孔阳的文论思想》,《文学理论前沿》2010.7

113.《西周金文书法的审美特征》,《甘肃社会科学2010.3

114.《<文心雕龙>的意象创构论》,《江西社会科学》2010.1

115.《论实践存在论美学的价值》,《社会科学》2010.2

116.《现代通俗文学研究方法论》,《贵州社会科学》2011.9

117.《论〈乐记〉中的审美教育功能思想》,《陜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5

118.《夏代二里头陶器的审美特征》,《清华大学学报2011.5

119.《论邓以蛰中西融通的美学研究方法》,《文艺理论研究》2011.3

120.《美学与人生境界》,《美与时代》2011.2

121.《论中国艺术中的气韵观》,《学术界》2012.3

122.《中国艺术的体势观》,《艺术百家》2012.3

123.《论中国审美意识史研究的价值》,《广东社会科学》2012.5

124.《论中国审美意识史的研究方法》,《暨南学报》2012.9

125.《中国艺术的欣赏生成论》,《天津社会科学2012.6

126.《中国美学的理论创新》,《文艺报》2013年1月28日

127.《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的实践存在论元素》,《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3.1

128.《论刘纲纪的实践本体论美学》,《湖北大学学报》2013.2

129.《也论朱光潜先生的“美是主客观统一”说》,《清华大学学报》2013.3

130.《论审美意象的创构》,《学术月刊》2014.5

131.《论中国美学的悲剧意识》,《文艺理论研究》2013.5

132.《存在与认识:审美的根基到底在哪里》,《文艺争鸣》2013.7

133.《论中国审美意识史中的生命意识》,《贵州社会科学》2013.12

134.《中国美学研究能为世界贡献什么》,《探索与争鸣》2014.4

135.《论艺术的边界》,《艺术百家》2014.3

136.《论沈璟的戏曲批评观》,《四川戏剧》2014.10

137.《严羽<沧浪诗话>中的诗歌主体论》,《人文杂志》,2014.12

138.《论<沧浪诗话>的诗歌语言观》,《社会科学辑刊》2015.2

139.《论江湖诗派的诗论与严羽<沧浪诗话>之异同》,《江淮论坛》2015.2

140.《论中国古代审美意识变迁的动因》,《山东社会科学2015.5

141.《再论审美意象的创构》,《学术月刊》2015.6

142.《论中国美学话语体系的创新》,《探索与争鸣》2015.12

143.《论审美活动中的意象创构》,《文艺理论研究》2016.2

144.《论审美意识的特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6.3

145.《论中华美学的尚象精神》,《文学评论》2016.3

146.《意象创构中的感物动情论》,《天津社会科学》2016.9

147.《论意象和意境的关系》,《社会科学战线2016.10(《新华文摘》2017年第6期全文转载

148.《论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性》,《文艺争鸣》2017.7

149.《论意象创构的瞬间性》,《天津社会科学》2017.6

150.《论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性》,《文艺争鸣》2017.7

151.《论严羽<沧浪诗话>的诗史观,《中国文学研究》2018.4

152.论中国古代艺术的南北差异》,《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18.6

154.《论意象的特质及其现代价值》,《东岳论丛》2019.1

155.《中国古代艺术风格的特质》,《美学与艺术评论》2019.1

156.《汉画像的艺术》,《中国美学研究》2019.2

157.《论<周易>的意象观》,《学术月刊》2019.2

158.《王国维基于意象的意境理论》,《学术界》2019.7

159.《意象论美学及其方法》,《社会科学战线》2019.6

160.《论意象创构中的象外之象》,《文艺理论研究》2020.1

161.《荀子的性情论美育观》,《美术研究》2020.1

162.《论审美意象的内涵问题——答冀志强先生》,《山东社会科学》2020.2

163.《再论意象和意境的关系》,《贵州社会科学》2020.2

164.《论艺象的创构》,《江淮论坛》2020.5

165.三论意象和意境的关系》,《东吴学术2019.6

166.《论审美意象创构中的“象”》,《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20.6

167.Western Theory and Historical Studies of Chinese Literary Criticism》,Cultur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Culture2020.5

168.论西方学术方法对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创立的影响》,《武汉大学学报2020.6

169.《论审美意象创构中的“意”》,《学习与探索》2020.12

170.《蒋孔阳美学中创造生成论思想的启示》,《宁波大学学报》2021.1

171.《论审美意象的空灵性》,《人文杂志》2021.2

172.《论中国古代意象思想的当代价值》,《文艺争鸣》2021.4

173.论审美意象创构中意与象的关系》,《天津社会科学2021.4

174.《审美意象本体论》,《复旦学报》2021.4

175.《论吕荧美学思想的价值》,《贵州社会科学》2021.5

176.《论中国古代美学研究对西方美学的借鉴》,《学术界》2021.10

177.论美与意象的关系》,《社会科学2022.2

178.《意象创构中的观物取象》,《文学评论》2022.2

179.中国古代美学思想资源的阐释方法》,《山东社会科学》2022.10

180.论中国古代美学的理论体系建构》,《学术界2022.10

181.论意象范畴的转译会通》,《中国文学批评2022.4

182.论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对审美实践的印证》,《贵州社会科学2022.6

183.中国古代艺术史知识体系的建构》,《民族艺术研究2022.6

184.论中国古代美学概念系统的整合》,《学习与探索2023.1

185.追源溯流 融汇古今 会通适变——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研究继承与创新的方法和原则》,《天津社会科学2023.1





 

荣誉及奖励

1.《中国审美意识通史》2018年获上海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二等奖

2.《中国审美意识通史》2020年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人文社会科学)。

3.《夏商周美学思想研究》2013年获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等奖(人文社会科学)。

4.《日常生活中的美学》2012年获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作品奖(全国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经验交流会组委会)


10 访问

相关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