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像

徐竹

教授

      

个人资料

  • 部门: 哲学系
  • 毕业院校: 清华大学
  • 学位: 哲学博士
  • 学历: 博士研究生
  • 邮编: 200241
  • 联系电话:
  • 传真:
  • 电子邮箱: zxu@philo.ecnu.edu.cn
  • 办公地址: 闵行校区人文楼2411室
  • 通讯地址: 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500号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人文楼2411 200241

教育经历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2010届研究生毕业生(哲学博士)

国家公派美国匹兹堡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2008-2009)

南京大学哲学系2005届本科毕业生(哲学学士)


工作经历

2023年1月至今       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0年7月至2022年12月  先后任教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和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以及国家公派英国牛津大学访问学者。

个人简介

主要学术兴趣:当代知识论、行动哲学、规范性哲学与匹兹堡学派研究

拟指导博士生的研究方向:

  1. 分析哲学传统下的行动哲学、自我知识与规范性研究,特别是常识实在论传统与匹兹堡学派的思想资源交叉;

  2. 社会知识论与科学实践哲学研究,包括但不限于证言知识、科学理解、集体知识、制度认识论等议题。


社会兼职

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理事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科学哲学专委会秘书长

中国知识论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维特根斯坦学会理事

上海市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


研究方向

1. 自我知识与第一人称思想,尤重斯特劳森与麦克道尔、常识实在论相关议题;

2. 行动哲学与实践知识,特别是安斯康姆、意图理论和实践推理相关议题;

3. 社会本体论、社会知识论与社会科学哲学;

4. 科学哲学中的因果性问题;

5. 科学实践哲学


招生与培养

开授课程

本科生一年级文史哲大类平台课《哲学导论》,高年级哲学专业基础课《语言哲学导论》。

研究生教学方面,面向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设《行动哲学专题研究》课程,并承担面向全校理工科研究生的《自然辩证法概论》的教学工作。


科研项目

“社会认识论维度的第一人称权威研究”(21BZX049),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规范性的社会建构与实践效应”(21&ZD049),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

“知行关系视域下的当代西方自我知识理论研究”(2019BZX006),上海市社科规划一般项目。


学术成果

著作:

[1]专著:《理解社会:从规范到机制》,华夏出版社,2016年;

[2]英文合著:Returning to Scientific Practice: a new reflection on philosophy of science; New York: Routledge, 2020

[3]译著:布瑞·格特勒:《自我知识》,华夏出版社,2013年;

[4]译著:詹妮弗·内格尔:《牛津通识读本:知识》,译林出版社,2023年;

 

论文:

自我知识与第一人称思想

[5]意图表达与行动的自我知识,《哲学研究》,2014年第6期,101-106页;

[6]自我知识的资格:基于的构成主义,《社会科学》,2021年第3期,95-104页;(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21年第7期全文转载)

[7] 知行关系视域中的自我知识——普鲁斯特的元认知理论辨析[J].自然辩证法通讯,2022,44(12):48-54

[8] 自我知识是元表征吗?——卡鲁瑟斯的元认知理论辨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22,38(06):10-15.

[9] 自我知识理论的预测加工选项[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22,39(02):9-14.(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22年第9期全文转载)

[10] 论自我知识的构成主义观点[J].学术月刊,2021,53(11):30-38+48.

 

行动哲学与实践知识

[11] 捍卫常识:从实践知识到行动哲学的新透视,《哲学研究》,2020年第7期,118-126页;(《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0年第1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20年第12期全文转载)

[12] 行动理由中的知识与理解,《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146-153页;(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16年第4期全文转载)

[13] 行动理由、实践推理与美德规范性——行动哲学三大传统背景下的考察[J].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23(01):95-103+159.

[14]  维特根斯坦与行动的Trying理论[J].世界哲学,2012(03):88-101.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12年第8期全文转载)

[15] 定律、因果性与行动的意向性说明[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9,31(01):33-38+21+110-111.

 

社会本体论、社会知识论与社会科学哲学

[16] 当代社会科学哲学的因果机制理论述评,《哲学动态》2012年第3期,95-101页;(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12年第7期全文转载)

[17] 认知信任、理解与理智德性,《现代外国哲学》,2020年第2期,121-136页;

[18] 规范性、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评徐英瑾的新著《唯物论者何以言规范》,《哲学分析》,2019年第4期,4-14页;

[19] 规范性理由、循环论证与参与性观察,《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28-32页;

[20] 作为能力知识的“理解”:从德性知识论的视角看[J].伦理学术,2019,7(2):256-273.

[21] 理性空间的社会化:布兰顿规范性实践概念的社会科学哲学意蕴[J].哲学分析,2011,2(04):29-41+196.

[22] 论布兰顿之规范性实践概念[J].世界哲学,2010(03):99-109.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10年第8期全文转载)

[23] 科学哲学中的社会科学因果性争论述评[J].哲学动态,2008(11):76-81.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09年第2期全文转载)

 

科学哲学中的因果性问题

[24] 论自然律与因果知识的知觉经验基础,《哲学研究》,2012年第5期,84-92页;(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12年第11期全文转载)

[25] 因果的与他心的“理解”,《自然辩证法通讯》,2019年第5期,18-25页;

[26] 因果知识的德性转向:重审休谟主义与反休谟主义之争,《学术月刊》,2018年第2期,48-57页;

[27] 因果知识的规范性理论:塞拉斯论先天综合,《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8年第5期,9-15页;(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19年第1期全文转载)

[28] 科学理解的德性知识论意蕴,《世界哲学》,2017年第3期,73-80页;(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17年第7期全文转载)

[29] 理解因果就是把握机制——走向一种因果知识的规范性理论,《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15-21页;(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19年第6期全文转载)

[30] 科学理解的事实性与虚构性,《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8年第1期,8-13页;(《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8年第7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18年第5期全文转载)

[31] 科学理解及其机制论概念:从认知运气的视角看,《自然辩证法通讯》,2016年第5期,20-27页;(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17年第2期全文转载)

[32] 机制的形而上学意蕴[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31(05):26-30.

[33] 机制、生成与事件[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4,36(05):1-7+125.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15年第1期全文转载)

[34] 亚当·斯密的科学观初探 基于《天文学史》手稿的解读[J].科学文化评论,2011,8(02):111-126

[35] “介入之下的不变性”——论可操控性因果概念及其社会科学哲学意蕴[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27(03):18-24.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11年第8期全文转载)

[36] 因果性的反事实条件分析:大卫·刘易斯及其批评者[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0,32(05):1-8+113+126.

[37] Mechanism and Productive Event. Scientific Explanation and Methodology of Science. G. Guo and C. Liu, World Scientific, 2014, 212-226.

 

科学实践哲学

[38] 从方法论重构到先验旨趣分析,哲学研究,2008年第2期,98-105页;

[39] 自然主义,抑或先验反思?——劳斯科学实践哲学的理论旨趣探析[J].南京社会科学,2008(10):37-42.

[40] 中国医学史与技术史中的父权制意蕴——评《性别视角中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J].中国科技史杂志,2006(02):174-179.

[41] 具体情境下的“经验”概念——从对“观察渗透理论”命题的批判说起[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06):29-32+45

 


荣誉及奖励

国家级人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23

上海市曙光计划(2023

第八届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20)

上海市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23)

第4届科史哲青年著作奖(2018)

上海市年度“社科新人”奖(2018)


10 访问

相关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