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教育经历工作经历个人简介社会兼职研究方向
技术政治学、技术理论、社会理论、当代批判理论
招生与培养开授课程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典:《启蒙辩证法》精读 媒介与社会理论 社会研究与创新创业训练 新媒体概论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科研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物质性'视野下传播理论的发展路径与新进展研究”(项目批准号:21CXW023))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晨光学者”人才计划项目(2019年):“欧洲媒介社会学的文化转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欧陆媒介社会学理论史研究”(项目批准号:19YJC860005) 学术成果戴宇辰、柳嘉慜:《前馈时间:论数字媒介的时间性》,《传媒观察》(CSSCI)2024 年第 10 期。 柳嘉慜、戴宇辰:《“组装时间”:数字界面中的异质时间体验——以微信、抖音和Forest为例》《新闻记者》(CSSCI)2024年第10期。 戴宇辰:《技术奇点及其限度——精神分析对话“后人类状况”》,《电影艺术》(CSSCI) 2024 年第 5 期。 戴宇辰:《库尔德利与赫普为数字时代重写了“知识社会学宣言”吗?——兼论现象学社会学的当代发展》,《国际新闻界》(CSSCI)2024年第2期。 戴宇辰:《物”缘何行动?——拉图尔的“物之社会学”考察》,《社会学评论》(CSSCI)2023年第2期。 戴宇辰、袁冰雨:《云上车间中的劳动折叠:人工智能数据标注的劳动过程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学报》(CSSCI)2023年第3期。 戴宇辰、苏宇:《从把关人到策展者:智媒时代新闻编辑角色转型的内在逻辑》,《中国编辑》(CSSCI)2023年第1期。 戴宇辰:《作为历史认识论转换枢纽的媒介——伽利略的望远镜与媒介“透明性”》,《新闻与写作》(CSSCI)2022年第8期。 戴宇辰:《从“全景敞视”到“独景窥视”:福柯、拉图尔与社会化媒体时代的空间——权力议题再阐释》,《国际新闻界》(CSSCI)2021年第7期。(本文同时被人大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2021年第11期全文转载) 戴宇辰:《传播研究的“物质性”取径:对若干核心议题的澄清》,《福建师范大学学报》(CSSCI)2021年第5期。 戴宇辰、孔舒越:《“媒介化移动”:手机与地铁乘客的移动节奏》,《国际新闻界》(CSSCI)2021年第3期。 戴宇辰:《传播研究与STS如何相遇:以“技术的社会建构”路径为核心的讨论》,《新闻大学》(CSSCI)2021年第4期。(本文同时被人大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2021年第4期全文转载) 戴宇辰:《媒介化研究的“中间道路”:物质性路径与传播型构》,《南京社会学科》(CSSCI)2021年第7期。(本文同时被人大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2021年第12期全文转载) 戴宇辰:《从视角主义到视差主义——论齐泽克的文本解读原则》,《文学评论》(CSSCI)2020年第2期,第126-134页。 戴宇辰:《“物”也是城市中的行动者吗?——理解城市传播分析的物质性维度》,《新闻与传播研究》(CSSCI)2020年第3期,第54-67页。(本文同时被人大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2020年第8期全文转载) 戴宇辰:《“在媒介之世存有”:麦克卢汉与技术现象学》,《新闻与传播研究》(CSSCI)2018年第10期,第82-96页。(本文同时被人大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2019年第3期全文转载) 戴宇辰:《走向媒介中心的社会本体论?——对欧洲“媒介化学派”的一个批判性考察》,《新闻与传播研究》(CSSCI)2016年第5期,第47-57页。(本文同时被人大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2016年第11期全文转载) 戴宇辰:《“旧相识”和“新重逢”:行动者网络理论与媒介(化)研究的未来——一个理论史视角》,《国际新闻界》(CSSCI)2019年第4期,第68-88页。 戴宇辰:《“上帝死了,一切都不被允许”:齐泽克的赛博空间批判》,《文艺理论研究》(CSSCI)2019年第5期,第200-210页。 戴宇辰:《媒介化研究:一种新的传播研究范式》,《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CSSCI)2018年第3期,第147-156页。(本文同时被人大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2018年第8期全文转载) 戴宇辰:《比较的视野:反思功能主义传播观的三个预设》,《新闻界》(CSSCI)2016年7月第13期,第12-16、42页。 戴宇辰:《现实的退场与“实在界”的回归:齐泽克的电影哲学》,《北京电影学院学报》(CSSCI)2018年第3期,第77-86页。 荣誉及奖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