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教育经历工作经历2015/09 - 至今,华东师范大学 生科院 个人简介华东师范大学科技处副处长,生命科学学院,上海市调控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导。现任华东师范大学“紫江优秀青年学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入选重庆市“杰青”。2013年获得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2013至2015年在第二军医大学做博士后研究。以第一/通讯作者在PNAS, Nature Communications和Cell Death &Differentiation等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上海市科委项目多项,获得2016年“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受邀为Advanced Science,Cell Death & Differentiation和Stem Cell Report等SCI杂志审稿。 社会兼职上海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理事 中国抗癌协会合成生物医药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抗衰老分会委员 研究方向1. 泛素非依赖蛋白质降解通路在疾病(衰老、肿瘤)中的调控机理 2. 新型蛋白质靶向降解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3. 疾病的新靶标发现及靶向药物研发 招生与培养开授课程生化与分子生物学技术与原理 细胞信号转导 蛋白质降解 科研项目1.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2021至2023,主持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24至2027,主持 3. 重庆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024至2027,主持 4. 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支撑专项,2020至2023,主持 5. 上海市科委实验动物模型项目,2019至2022,主持 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18至2022,参与 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7至2020,主持 8. 上海市科委启明星计划项目,2016至2019,主持 9.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部),2016至2018,参与 1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015至2017,主持 学术成果主要研究成果 蛋白质是构成机体最基本的成分,时时刻刻都在进行合成与降解。以蛋白酶体激活因子REGγ为代表的泛素非依赖蛋白酶体系统是近年来逐步兴起的研究领域。早期研究认为REGγ-蛋白酶体仅可降解多肽。在2006年,我们团队首次发现REGγ-蛋白酶体可通过泛素非依赖途径降解完整蛋白SRC-3,随后十几年来,课题组先后发现REGγ激活20S蛋白酶体降解多个底物蛋白,如CK1δ、GSK3β、CK1ε、Lats1和Smad7等,证实REGγ参与调控衰老、重症和肿瘤等疾病。 我们首先利用REGγ基因敲除小鼠揭示REGγ通过CK1δ-mdm2-p53通路调控小鼠早衰(PNAS, 2013)。接下来与国内多家医院合作,在细胞,动物和临床中明确REGγ促进肠癌和肺癌等的发生和转移(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2018;Cell Death & Differentiation,2020)。这些研究工作深入揭示REGγ调控的分子网络对20S蛋白酶体功能的调控以及在恶性肿瘤中的重要地位,确定了REGγ作为肿瘤发生和转移分子标志物的可能性。虽然我们明确了REGγ-20S蛋白酶体降解系统在肿瘤中的重要性,但对蛋白酶体自身层面的调控还知之甚少。接下来,我们经过近10年的研究筛选到REGγ上游的“蛋白酶体调节因子”NIP30,发现NIP30的磷酸化修饰是调控REGγ-蛋白酶体的“分子开关”(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0)。 蛋白酶体抑制剂在肿瘤治疗中已初显成效。硼替佐米是FDA批准的第一个广谱蛋白酶体抑制剂,已经成为临床上治疗血液肿瘤如多发性骨髓瘤的一线药物,跻身全球肿瘤药物销售排行榜Top 25。全球每年销售额超百亿人民币。然而,硼替佐米广谱抗蛋白酶体的活性和脱靶毒性,限制了实体肿瘤治疗中通过增加给药剂量来提高疗效的应用。由于 REGγ-蛋白酶体通路的 ATP 非依赖性,其所降解的“底物蛋白谱”显著少于 UPS(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因此,开发新型 REGγ-20S 窄谱蛋白酶体抑制剂的“脱靶毒性”可能会大大低于 UPS 抑制剂,有望挑战经典蛋白酶体抑制剂,实现实体肿瘤治疗的新突破,此工作正在进行中。这些研究工作体现了多学科交叉、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的研究模式,有助于加速基础与临床研究成果的双向转化。
荣誉及奖励1. 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2016年 2. 上海市生化协会学术新人二等奖 2015年 |